{webname}

图片

藏东高原唱响“津”彩赞歌
──天津对口支援西藏昌都纪实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7 08:36

西藏昌都丁青县津鹏农业示范园目前有大棚近百个,让当地百姓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同时实现就业增收。

西藏昌都贡觉县沙东乡金沙江畔山顶,天津市援藏干部在给当地村民做易地搬迁思想工作。

西藏,有着“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因为那庄严而神圣的召唤,一批又一批海河儿女,从渤海之滨跨越千里,踏上援藏路,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一区三县”(卡若区、丁青县、贡觉县、江达县)。

这是一场持续了28年之久的接力。天津援藏队以热血赴使命,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倾情付出,同藏族人民建立起血浓于水、亲如手足的“兄弟情”,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贡献“天津智慧”,奋力谱写“山海情深”的赞歌。

从政策、资金支持到人才、技术跟进,他们践行“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举措,打持久战,将“津”字招牌援藏项目和真挚援藏情谊留在了藏东高原……

保障改善民生?共筑幸福梦

“mg老虎机游戏大厅:总书记去年7月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天津援藏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张建华告诉记者,天津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援藏大局规划向基层和民生“双倾斜”,在对口援藏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项目、资金向县及县以下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强调“输血”与“造血”并重,聚焦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规划,天津持续对符合西藏自治区和昌都市产业政策的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和全流程服务,将昌都市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与天津的人才、市场、技术优势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津企到昌都市投资兴业,推动昌都市产业布局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

挖掘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

西藏不缺“特色”,那么如何用好资源禀赋,富民兴藏?天津的思路是: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培育支柱产业。

海拔4000米的丁青县,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生长缓慢,果蔬匮乏。

“高原地区肉类丰富,吃菜困难。对此,天津北辰区与丁青县协雄乡合作成立丁青县津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援建丁青县首个农业生态产业园,打造温室大棚和2000平方米智能温室,生产经营蔬菜、水果和花卉。”天津第九批援藏干部严俊说,产业园采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的“津鹏模式”,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眼下,73个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的辣椒、黄瓜、豆角以及圣女果、西瓜等长势喜人,产业园蔬菜供应量每天最多超过1000公斤,年营业额达120万元。

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村民罗布巴丹深有感触,“2017年5月我来产业园工作,现在是管理员,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年底还分红,一年收入6万多元,高兴得很!”

阿旺绵羊是青藏高原的特色畜种,分布于贡觉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由于无序放牧、养殖技术水平低等因素,阿旺绵羊连年减产。这一切,随着天津食品集团援建的阿旺绵羊胚胎育种中心落户卡若区、打造胚胎移植保护基地,发生了改变。

天津食品集团昌都项目负责人李建强说,他们探索阿旺绵羊产业化养殖,实现保种选育、提纯复壮、良种扩繁、养殖推广,“目前,产羔率从50%增加至85%,成活率大幅提升;出栏时间也从2到3年缩短为8个月,进入规模化经营阶段。”曾经靠散养阿旺绵羊维持生计的藏族小伙儿次仁玉加,从中尝到了甜头,“我是基地第一批员工,现在当上了副厂长,收入稳定,还比从前多了。”

细数天津产业援藏清单,目前已构建起津昌文化、雪巴沟景区为代表的文旅产业,云账户、前景互联为代表的科创产业,津鹏冷链、藏京商贸为代表的民生食品产业……一大批特色支柱产业,正带动昌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转变固有观念?“走出去”就业

群众急需,力之所向。天津援藏队坚持托底民生、温暖民心,扭住就业“牛鼻子”,把实事办到昌都人民心坎上。

“我们引入天津‘职业培训包’模式,从中植入引导式培训,增强农牧民的城市生活工作习惯和必要的法律知识,转变其就业观念,激发‘走出去’就业的意愿。”天津第九批援藏干部张法告诉记者,同时考虑农牧民就近就业的意愿,就地建成养殖、加工、文旅等多业态帮扶车间,推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针对高校毕业生,天津专门研究制定了系统做好就业援藏的若干举措,采取精准定制式模式,多途径支持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津就业创业;为已在津就业的昌都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多维度培训,使其拥有多样就业技能。数字显示,2019年至2022年,天津为昌都地区提供行政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用工岗位3206名,对未就业大学生实施清单管理,精准匹配就业岗位,每年在津就业人数均保持稳定增长;促成昌都津垦牧业公司与西北农林大学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基础农户”的4级羊养殖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农牧民1000户3000人就业。

点亮希望之光?守护一方百姓

健康是民生之基,知识是发展之锚。在医疗、教育这两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天津援藏队化身“播种者”,将所思所学“撒向”当地,造福一方百姓。

“不少昌都人饱受大骨节病的折磨,站不直、走不稳,严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粗大,有些患者早早丧失了劳动能力。”天津第九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宋振强坦言,大骨节病患者往往要进行若干次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等手术,这对昌都的医疗体系和患者来说,困难重重。由于病区分布范围广、病情重,该病成为当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天津援藏医疗队的公益治疗已开展5批,有35名大骨节病患者在天津得到免费救治。“天津市委统战部、市合作交流办多次动员爱心企业捐资支持此项目,市卫生健康委也将派出专家团队赴昌都,培训当地医师,教会他们做这种病的手术,把医疗技能留下来。”宋振强说。

传道授业解惑不分地域。在昌都实验小学,天津援藏教师靳子奇发挥所长,为学校开发了无人机模拟器、无人机训练机、无人机编程机等,让藏族孩子“拥抱”科技课程。校长李东锐说:“通过天津援藏队‘搭桥’,天津师范大学援助基金会为学校投资兴建科学技术体验教室,填补了学校在这方面的空白,还引进了人形机器人、RM工程机器人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教育援藏队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开启“云课堂”,让津昌两地师生“云”互动,达到“办好一所学校、锻炼一支队伍、辐射一个地区”的目的。

天津对口支援昌都,带领当地人民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绘就西藏事业美好“画卷”。

巍巍高山,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滚滚江河,诉说着津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两地民族团结一家亲,新征程、再出发,携手凝聚辉煌“光束”,让“藏东明珠”熠熠生辉,焕发新生机。

附件:

IE版本小于10,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